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政策举措作出了全面部署。为确保党中央的相关政策举措落地见效,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深刻认识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和历史机遇。
振兴乡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复兴既包括城市的发展,也包括乡村的振兴。近几十年的工业化、城镇化中,城市快速发展,但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在地区差距中,各地城市间的差距并不很大,差距主要是在乡村之间。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因此,促进乡村振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大任务。
振兴乡村是加快农业农村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我们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重视农业产量的提升,对农业效益、农村建设重视不够。这一方面加剧了农业的资源、环境制约,压缩了农业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造成农村要素大量流失,农村人才、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持续单向流入城市,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撑力量被削弱,发展动力不足。只有推进乡村振兴,扩大农村开放,才能进一步聚拢农村人气,吸引要素流入,打开农业农村发展的空间。
乡村振兴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在下降,但农业的基础地位没有变,今后也不会改变。近些年我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就业增加、收入增长、环境改善,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有坚实的农业基础。农产品供给充裕,物价稳定, 这对深化改革、推进结构调整、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强大支撑。推进乡村振兴,不仅可以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还可以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扩大有效投资,还能够改善消费环境扩大消费需求,从而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农村基础薄弱和农民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是目前的一个短板,也是今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潜力所在。
乡村振兴是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要求。我国农村人口近6亿,即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较高水平,仍会有几亿人生活在农村。促进乡村振兴,把农村建设好,农民才能安居乐业, 也才能为城镇居民提供差异化、多元化的良好环境。农村的风光、文化、产品等都将是城镇居民消费、分享的内容。繁荣、富裕、美丽的现代化农村,不仅属于农民群众, 也属于城镇居民。
因此,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三农”工作作出的新的战略部署,反映了时代的呼唤、发展的必然、人民的期盼。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前看是完全有条件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现在这个阶段,乡村振兴具备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是,居民收入提高后,对农产品和农业的生态、社会、文化、休闲等多功能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产业发展提升的空间被打开。二是,随着城市生活成本的日益提升,农村对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在不断加大,较低的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经营成本,以及稳定的劳动力和原料供应等,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渗透在每个人的骨子里,人民对田园乡愁的向往形成强大的文化力量,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推力。四是,这些年我们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国家支持“三农”发展的政策不断完善,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物质上的基础支撑。五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实践中,各地不懈探索,积累了大量成功做法,这为乡村振兴在实践上提供了宝贵经验。
乡村振兴有需求、有基础、有条件,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历史契机,顺势而为,主动作为,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作者为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 郭 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