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聚焦传统村落发展,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了解传统村落发展现状,发现传统村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队伍建设、助力旅游发展、打造品牌特色、扩大宣传力度四大方面探索新路径,助力传统村落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建设。
2021年2月21日,中央发布了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可见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传统村落是国家在经历了长期农耕文明中逐步形成的,是民族的宝贵遗产,每一个传统村落都蕴含着文化精髓和时空记忆。随着,新时代发展大部分传统村落没有得到发展,反倒相对滞后。为此,笔者深入传统村落一线,就如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激发村落活力,探索出一条传统村落振兴之路,开展调查研究,助力传统村落发展,也有利于乡村振兴建设。
本研究的实证分析对象为“洞井古村落”,坐落于金华市金东区源东乡的西部,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地势。北面有高山太阳岭与兰溪市梅江镇交界。东西阳郑、大塘两个行政村相拥护卫左右,是一个已有千年历史的传统古村落。洞井村的历史文化、民间习俗与名人典故都非常丰厚,是一处极具浙中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名村。
一、传统村落的价值分析
(一)村落地理优势
洞井村位于金华市金东区源东乡的西部,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地势。北面有高山太阳岭与兰溪市梅江镇交界;洞井村东翻尖岭,背可望源东乡政府,驻地山下施复亮、施光南故居;西攀金鸡岩、鸡窝尖,眺望金华北山大盘尖;南越铁锁关、过麻堰水库可至金义公路曹宅镇处。洞井村是由三个自然村组成的合并村,村落面积有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有1100多亩。
洞井村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带,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在17摄氏度,区内山清水秀,林木葱郁,森林覆盖率为76%,空气清新,是金东区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最佳理想地之一。在产业经济上,从前村落主要以重工业生产发展为主,主要依靠水泥厂、矿山开采等;现如今,水泥厂,矿山等生产厂家关停,村民以果树种植为主要的经济来源,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售卖。
(二)村落文化优势
洞井村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古村落,学者曹聚仁的五代太祖,就出生于此。洞井村现存建筑留存了部分的明清古建,剩下的多为新中国成立后到20 世纪 80 年代间的建筑。早在687年前(1330年),年方二十的宋濂在家乡潜溪遍观群书后,一袭青衫,衣袂翩翩,负箧曳屣,经洞井村的老街至浦江拜谒一代名儒吴莱。若干年后,这位好学的少年成了朱元璋口中“明朝开国文臣第一人”。而在100多年前(1913年)的开春时节,13岁的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怀揣金华七中的录取通知书,和两位兄长一起,挑了两只樟木箱子,箱里装满被褥、衣服和书本,从梅江蒋畈老家出发,翻过这座山岭到金华城求学,从此一步步走向世界。
村内的洞井古街,千百年来多少人走过?;蚬耐?,或通商贸易,或赶考求学……金华、兰溪、浦江三地互通,千百年来全靠这条太阳岭古驿道。它是古时金华通往严州府(建德)的官道,也是临海(台州)、越州(绍兴)、温州通往严州、歙州(徽州)到达内地的五地通商要道。老街不过两三米宽,街道蜿蜒前伸,青石板、鹅卵石以及北侧一溜高高的青石阶沿,赫然醒目。向北拐进弄堂,有早年典型的徽派黛瓦砖木结构建筑。街道两旁的店铺也均为明清时期古建筑。以老街之北的中央厅为轴心,全村铺于“井”字形布局,契天文,合地理,错落有致。中央厅、明间梁上均雕有精致图案。精美花窗的曹元种民居、绘以美轮美奂壁画的“风和日丽”民居、门面砌以古朴而典致砖雕的“溪峦环秀”民居、六顺堂等建筑物尚保留完好。千百年来,洞井人不但秉持敦厚、勤劳之本,近代还出了像著名乡村教育家曹梦歧先生和其子曹聚仁先生等众多名儒志士。
二、当前传统村落的问题与原因
(一)人口老龄化严重,青年劳动力较少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就业机会增多,大量乡村青年选择进城务工,使乡村常居人口不断下降,乡村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而且比例远超城镇,随之导致青年劳动力缺失,活力不足。老年人劳动能力较青年人较弱,参与村落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直接影响村落发展建设。此外,因村落老龄化程度高,导致村落接收外界新事物、新机遇较少,加上村镇对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解读不够,使得村落在发展过程中,想要探索发展新模式、创新发展新战略略显困难。
(二)生产模式单一,产业容量较小
当前,大部分村落生产模式还是主要以自给自足的农业模式为主,以售卖农产品为主要经济来源,村落集体经济模式较为单一。虽然传统村落保存了大量文化遗产,具有旅游发展潜力,但村落受劳动力、资金、新技术等多方面限制,用于旅游业开发的资金来源不足,开发度不高,规模较小,仅仅能配齐公共卫生间、驴友聚集地等小型公共设施,缺少大型的生活超市、文创品店铺、餐饮店铺、游玩民宿等配套设施,从而导致游客游玩体验度不高,热度下降,旅游产业容量较小。
(三)缺少品牌亮点,村落特色模糊
传统村落目前存在游玩形式单一、丰富度不高等问题,多以古建筑、古街、古庙宇、传统习俗为主,稍显千篇一律,没有村落特色,知名度难以打响,在当今社会难以吸引到大众目光。此外,村落发展无论从农业还是旅游业方面,市场针对性较弱,虽说结合村落实际进行发展,但是不能仅仅根据实际,要适当结合社会走向,迎合市场方向,如何针对客户群体打造特色品牌尤为欠缺。
(四)宣传力度不够,成果输出较少
在调研中发现,绝大多数的传统村落中拥有旅游景区,但是村落知名度不高,甚至存在闻所未闻的情况。笔者认为存在两方面因素,一是宣传力度较弱,老旧思维导致信息推广的渠道有限,未将现有的网络宣传媒体途径充分利用起来,很多村落甚至连网址、公众号都没有,同时也缺少运营推广团队。二是成果输出较少,固步自封制约传统村落发展的巨大因素,固守自身的优势,村内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不能凸显,如此一来,品牌打造之路困难重重,村落发展极有可能停滞不前。
二、传统村落发展新思路
(一)加强队伍建设,激发青年劳动力回流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留不住、引不进的人才问题是当前传统村落发展工作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所以要注重推动青年人才“回流”。首先,乡镇政府要积极引导在外人才返乡,推出青年委员、红领青年等青年岗位,搭配激励人才机制和政策办法,保障青年人才待遇,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广阔的平台,利用“乡愁”“恋家”等情怀感染青年,从而吸引青年人才主动向乡村集聚,发展当地产业,优化村落环境,自愿投身到乡村振兴浪潮中。其次,村干部要多组织特色风俗、民俗活动,呼吁并鼓励村民一起共同参与到活动中,通过活动共建“一家亲”,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乡村振兴发展观念,树立村落振兴发展的信心,同时在活动过程中促进邻里间的情感交流,增强村落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助力旅游发展,推动产业多元化开发
旅游业依旧是传统村落的重点产业,生态旅游作为新潮流,离不开持续性发展和产业文化多元化的开发。传统村落需在现有的古栈道、古建筑、古寺庙等景点的基础上,在村落中继续打造村落博物馆、传统建筑院落等特色样版,挖掘当地红色资源,扩展可参观游览范围。同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民宿的开发,解决游客住宿、餐饮等基本问题,可以针对性推出民宿旅游、特色美食产业的开发,打造富有村落气息的餐馆、文创品店、农产品店,这样一来可以扩充旅游容量,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二来可以拓展第三产业,增加经济收入。
(三)打造品牌特色,推动产业一体化经营
想要走出来,必须要有品牌,传统村落要利用好自身丰富的文化、旅游、农业资源,在建设发展中,应更加强调人文及历史文化的推广发展,从历史建筑入手,深入探索村落生态文化资源、民俗文化、历史文化资源等方面,并且需有针对性的对一项产品或景点进行精心打造,集中推广,形成独树一帜的特色品牌,并通过宣传途径打响文化品牌,提高村落形象和知名度,同时对周边基础设施进行完善,通过文化上墙,巩固文化产品,从而能够通过自身的文化魅力吸引游客。
(四)扩大宣传力度,提升村落知名度
互联网时代,网络宣传已成为旅游业宣传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是村落要加大宣传力度,发动村民组建宣传队伍,建立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形成宣传推广运行机制;二是集中力量宣传品牌产品,要从打品牌入手,定时将较为特色的产品、景点,在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网络平台上进行发布,打造网红美食和网红打卡点;三是做好总结展示,为村落制作短视频、宣传片,将当地特色产品在网络平台进行直播售卖,增加村落网络知名度的同时,提升经济收入。
三、总结
传统村落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作用,每个传统村落都有独特的产业,但是如何将产业做大、做强、做好,不同地区还是要结合不同的发展现状,配合实践研究,通过队伍建设、政策支持、打造品牌、加强推广等方面,促进传统村落进一步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建设。